发信人: aily (欢欢), 信区: Fujian
标 题: 莆仙掌故轶闻 (强烈推荐!!)
发信站: The unknown SPACE (Sat Jun 28 17:02:44 2003), 站内信件
九仙传奇
何氏九仙的故事在仙游流传很广。仙游有许多地名都与九仙有关。
相传汉武帝时,安徽芦江有一个叫何任侠的人生了九个儿子,但除了老大额中间有
一只眼睛外,其余八人全是瞎子。有一年九兄弟随父亲到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作客。
晚饭后,他们听到父亲和刘安在堂上窃窃私语,得知刘安要谋反。他们苦苦劝告父亲不
要同刘安合谋,其父不听。
九兄弟只好背着父亲连夜逃走,历尽千辛万难,来到了仙游海滨。时值深秋,枫叶
流丹,他们采枫叶,折枫枝,在山坡上盖起了一座亭子,当晚就在亭里过夜。后来这地
方就叫“枫亭”。
翌日黎明时分,九兄弟离开枫亭,往北继续走去,傍晚时分,来到一座山岗。那里
古木参天,清溪蜿蜒。兄弟们来到溪边,捧起清凉的水,连喝几口。谁知,水珠沾上眼
睛,顿时感到有点亮光;再洗几下,眼睛全部睁开了,山山水水,花花草草,都看得一
清二楚。后来这条溪叫“仙水溪”,他们停留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仙水村。旧时,人们还
在溪边修建了一座“洗睛亭”。
何氏九兄弟重见光明后,高高兴兴地爬上山顶,决定在那里安家。他们忙着伐木搭
架,一夜工夫,就把寮子搭起来了。第二天早晨,兄弟们开始生火烧饭。这时,有几个
樵夫上山砍柴,老远看到山顶火光直冒,以为山林失火,边喊叫边跑,往山上冲去。何
氏九兄弟不知出了什么事,连忙往东边逃去。后来这座山就叫“九仙山”,至今石头上
还留着巨大的脚印。
离开九仙山,又往深山行。他们来到一个天然的石湖边,那里胜似世外桃源,九兄
弟便就居住下来。当时仙游山区瘟疫流行,灾害频繁,地方官员根本不管百姓死活。何
氏九兄弟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,他们白天采药,晚上炼丹,将丹药送给人们治病。
那年中秋佳节,九兄弟临湖赏月,忽见湖中金光万丈,刹那间,跳出九条鲤鱼,跃
跃欲飞。原来湖中的鲤鱼吃了何氏兄弟练的丹药成了精,就要上天了。兄弟们心中大喜
,各乘一条鲤鱼冲天而去,成了神仙。
后来人们就把此湖称为“九鲤湖”,如今又成为名闻遐迩的风景区。人们在湖边建了一
座九仙祠供奉九仙。
仙游县原名清源县,因这传说,才改为“仙游”。
妈祖传说
宋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三月二十三日,一个渔家女孩在莆田县的港里村出世了。
因为她生下来时不啼不哭,直到满月也没叫过一声,父亲就给她取名“默娘”。这就是
妈祖。
默娘八岁时,父亲破例让她念一点书。老师讲到天文,她就学会观天象;父亲带她
出海几次,她就熟悉海路和水性了。有一次,她和姐姐到井边打水,井底忽然射出一道
金光,姐姐吓得跑开了,默娘也被照得一时睁不开眼睛。过一会儿,她看见吊桶里有两
片铜镜一样的东西,觉得好玩,就带回家去。
不久,村里就传闻默娘会治病,还单身出海救助不少遇难的渔船。于是大家都叫她
“神姑”。此时,她已十六岁了,母亲怕女儿外出招惹是非,就把她关在房里,要她一
天搓五斤“祭”(把“苎麻”搓成长线,用来织布),没有搓完不许出门。谁知默娘只用
半天就搓完。母亲感到奇怪,叫别的女儿暗中窥探。原来,默娘把一大捆“苎麻”塞进
牛嘴里,牛反刍时吐出来就变成又细又长的“祭” 了。
这年秋天,父亲带着哥哥和大姐出海,叫默娘留在家里织布。傍晚,母亲见默娘坐
在织布机前一动不动,好象打瞌睡的样子。连叫几声,默娘都不吭气。母亲火了,打了
她一巴掌。默娘“啊”了一声,捶胸顿足地哭着说:“糟了,哥哥掉下海了。”她告诉
母亲,“刚才我一只手拉住爸爸的头发,另一只手拉着姐姐的头发,嘴里叼着哥哥的衣
服。你打我一巴掌,我嘴巴一张,哥哥就……”次日一早,父亲和姐姐果然流着眼泪,
带回哥哥的噩耗。
默娘十八岁时,父亲给她订了亲,喜期定在九月初九日。她不满这门亲事,但拗不
过父母。这一天,她含泪坐上大红轿子,由家里出发,乘船渡海去湄洲岛。半路上,海
面忽然波光闪闪,好象绽开了朵朵莲花;空中隐隐有声,好象传来笙歌箫乐。接着,半
空腾起一朵彩云,向天边冉冉飞去。大家都感到十分惊诧。上了岸,人们打开轿门,这
才发现轿里只剩下默娘的遗体了……
远近的百姓,感谢默娘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,于雍熙四年(公元987年)在湄洲岛上
盖了一座庙堂 ,尊她为“通灵圣女”,称她为“妈祖”。一年到头香火不断。
如今,海峡两岸,许多华侨聚居的地方,人人都知道这么一位“海峡女神”!
抓十八, 捧也十八
钱四娘建木兰陂时,很多民夫相助,每天发放工钱要花费很多时间。怎么办呢?四娘设
法用篓装钱,把它放在工地上,规定每人每天付给铜钱十八枚,让民夫自己抓取。百姓
对四娘很尊敬,不敢多取。
“手指伸出也有长短”,当然,也有个别不守规矩的。据说有一个后生仔,家中老母亲
得病,没钱医治,想多取些钱给母亲买药。有一次领工钱时,他趁别人不注意,双手大
大捧了一把,装入怀里。回家后,母亲知道了很生气,药不吃,饭也不吃,左邻右舍也
骂他。他很惭愧,决定把多拿的钱放回钱篓。但是,当他取出钱点数时,数来数去也只
有十八枚。这事很快传开了,人们都说四娘修陂有神灵相助。从此,“抓十八捧也十八
”就成了当地百姓的口头语。
梅妃传说
1200年前,莆田江东村出了一个传奇式的女子,名叫江采苹。她是唐明皇的爱妃。
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,是个医生。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。采苹自幼聪明,九岁就能
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。
一天,采苹赶鹅放牧,忽听到一阵闹哄哄的声音:“朝廷选秀女来了。”她回头一
看,一群官兵正紧紧追赶几个邻居的姑娘。采苹慌了,撒腿就跑,一不小心跌了一跤,
弄得满身满脸泥污。她赶快钻进附近的草丛中躲起来,等那班官兵过去后,才跑到江边
洗脸。奇怪,水里竟映出一张非常美丽的脸庞。她吃了一惊,以为自己花了眼,用手抹
了几下脸,水里那张脸庞越发漂亮了。这时,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来,见到采苹,如
获至宝,立刻带她回京都去。
在成千上万秀女中,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,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。唐玄宗非常喜欢
,不久便封她为妃;因采苹爱梅花,又戏称为“梅妃”。
有一次,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。回来时兴致很高,问梅妃:“你家中尚
有何人?朕封他为官。”
梅妃说:“父亲已故,家里再没有人了。愿陛下以苍生为重,施恩百姓”。
玄宗说:“好,朕就送一个梨园戏班到莆田,让你家乡百姓一饱眼福,也显显皇妃的荣
耀,你看如何?”
梅妃立即下跪谢恩。玄宗又说:“你为何郁郁寡欢?有什么不遂心的,尽管说来,朕必
令爱卿心满意足。”
梅妃说:“昔太宗有贞观之治,百姓安乐。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。”玄宗听了,怔了一
怔,然后拈须笑道:“朕早有此志,爱妃不言,朕几乎忘了。”次日,玄宗即罢了游宴
,亲理万机,励精图治。
哪知好景不长,没多久,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杨玉环封为贵妃,“三千宠爱集于一
身”,每日同她饮酒赏花,不理朝政。杨贵妃最会忌妒,而梅妃生性温柔善良,斗不过
她。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。
一次岭南送来荔枝,玄宗想分一点给梅妃尝尝,但不敢,怕杨贵妃发威,便叫人偷
偷送去一斛珍珠赐于她。梅妃婉言谢绝了,还写了一首诗给玄宗,抒发自己心中抑郁的
心情。那诗写道:“柳叶双眉久不描,残妆和泪污红绡。长门自是无梳洗,何必珍珠慰
寂寥”。这就是后人传诵的《一斛珠》。
安禄山造反,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走,途中被迫赐贵妃自尽。平乱后回朝,唐
明皇又想起梅妃,派人四处查访,终于在上阳东宫的枯井中找到她的遗体。老宫人说,
梅妃在兵乱时,全身用白绫紧裹投井全节。玄宗听了,对她更加爱怜了。
在梅妃的故乡--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,有一座“浦口宫”,殿中有梅妃塑像。如
今人们还很想念1000多年前这位奇女子,称她为“祖姑皇妃”。
山珍海味
朱熹年轻时由建阳到泉州赴任,路过莆田时,在夹氵祭 草堂见到了郑樵。
年过五旬的郑樵对他以礼相待。席间,朱熹的书僮看见桌上只有一碟姜、一碟盐巴
,心中暗暗不乐。
朱熹取出一部手稿,请郑樵过目指正。郑樵恭敬地接过,放在桌上。接着,他燃起一炷
香,室内顿时异香扑鼻。这时,恰好窗外吹来一阵山风,把手稿一页一页地掀开。郑樵
一动不动地站立着,象被清风吹醉一般。等到风过去后,他才慢慢地转过身子,把手稿
还给了朱熹。两人促膝而谈,一连谈了三天三夜、朱熹十分高兴,特地写了一幅对联表
示感谢。联句是:云ネ乃 会梧竹,山斗盛文章。
朱熹离开草堂后,步行到前次下马的地方上马。他的书僮不满地说:“这个老头子
算什么贤人?他对相公太无礼了。无酒无肴,只有一碟姜一碟盐,亏他做得出来。”
朱熹说:“那盐不是海里才有的吗?那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吗?尽山尽海,是行大礼
啊!”
书僮:“相公的手稿,他连看都不看……”
朱熹:“你没看到吗?我送他手稿时,他特地燃起一炷香,这是很尊重我啊;风吹
开稿页那阵子,他把稿子看完了。他跟我谈了不少好意见,还能把手稿里的原句背出来
,令人钦佩。”
书僮:“相公老远跑来见他。可今天离开时,他送都不送一程。”
朱熹说:“他送到草堂门口,就已尽礼了。一寸光阴一寸金,我们做学问的人,每
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。”
正说着,前面草丛里突然哗啦一声,一只五色雉鸟从头顶飞过。两人不由得回过头
来,却见郑樵还站在远处的草堂门口前,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态,手里还拿着一本书。朱
熹笑着说:“你看,他还在门口站着,送客不忘读书,真是个贤人啊。”
看见壶公山
柯潜是明景泰年间的状元。他本是农家子弟,亦无非凡天资。十多岁时,父母给他
请来一位先生,教他读书。可是,柯潜生性迟钝,几天才能背一小段。先生觉得他不是
读书的料,感到心灰失望,决定离开他家,另图教席。
柯潜苦苦挽留不住,只得含泪送先生到十里之外。临别时,他恋恋不舍,神情可悯
。先生心中不忍,便说:“我出个对子,你若能对上,我就回去继续教你。”柯潜点点
头。这时,恰好有个妇女挑着橄榄走过来,先生就出题道:女子独行随橄榄(后三字是
邑方言“谁敢拦”的谐音)柯潜想了一会儿,看见先生背上的包袱上绣有石榴的花样,
就对道:先生欲去挂石榴(后三字也是方言“我实留”的谐音)。
先生一听,喜出望外,惊异地说:“原来你一点也不笨,老夫错怪你了。一起回去
吧,我一定好好教你。”
据说柯潜是壶公山神转世,长期没出门没有与壶公山照面,聪明花未开。这次送先
生时同山神见了面,聪明花顿开。其实是他幼居荒村,孤陋寡闻,所以似乎愚笨。先生
悟出此理,以后便循循善诱,启发他的理智。柯潜变得勤勉好学,发愤攻读,三年不下
书楼,终于金榜题名。
这就是:“见了壶公山聪明花开了”的莆田谚语的由来。
打错一只,铺九里
相传明成化年间,莆田江口石庭五显宫边有一爿小茶店。店主姓黄,夫妻两人卖茶
水、糕饼度日,有时过往客人也在此投店歇息。夫妻俩心地善良,为人老实,小店又收
拾得清清爽爽,很讨客人们的欢心。
这年隆冬腊月廿九,夜幕已降临,店外又匆匆来了一位客人。原来这客人是下州府人,
在外经商,今要赶回家过年。
客人赶了一天的路,三杯酒下肚,便飘飘然倒身睡去。
一觉醒来,已是日出三竿。今日是大年卅,想想家中妻小正盼他回家,于是一骨碌爬起
来,脸也顾不得洗,就匆匆上路了。
客人走后,店主妻子收拾房间,发现一只挂在床头的褡裢,忙取将下来交给丈夫。
店主接过来立即追出门去,无奈客官已走远。
再说那位客人回到家里要给儿女们压岁钱时,才发觉自己的褡裢丢了。心想等过了
年再去店里取回。但是事有凑巧,刚过了年,尚未元宵,就有朋友来约他一起去京城做
笔买卖。他细细一算,若是从陆路走过莆田时顺路去讨回褡裢,不说多花许多时光可能
会误了生意,再说万一讨不回丢银,岂非“双钩钓无鱼”?倒不如从水路走,做好这笔
买卖,赚个大钱,也是一个弥补。打完主意后,他便从水路上京去了。
店主夫妇盼了初一盼十五,过了正月看二月,双眼都盼花了,怎么也不见客人来取
回褡裢,内心越发不安。
时光荏苒,转眼又一年过去了。客商又要回家过年了,特意又投宿在黄记小店里。
店主见盼了一年的客人终于出现了,真是喜出望外。忙问道:“借问客官,去年你
离店时是否丢了什么?”
“哦……”客人踌躇片刻,答道:“记得鄙人曾丢了一只褡裢。”
店主一听,上前一步急问:“褡裢里装有何物?”
客人说:“一百两银子和小包碎银。”
店主夫妇一听,很是高兴,果然是这位客人丢的,便说:“实不相瞒,去年你忘在
本店的褡裢,如今还在,银两也分毫不少。现在物归原主。”说罢,从里屋取出那只褡
裢,双手捧还给那客商。
客商见状,又惊又喜。看看原封不动的银子,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。哪想到,天底
下竟有这般诚实善良的好人。他忙从褡裢里掏出几锭银子,作为谢礼捧赠店主,但店主
夫妇坚决不受。
这一夜,宾主谈得很投机。谈话中,客人了解到店主年过半百而膝下无子,实为憾
事。精通医术的他为店主开一医方。果然,第二年店主妻子便怀了身孕,产下一子。
光阴荏苒,转眼孩子长大了。那客商真是有情。这年年关再度来到石庭,再三央店
主将小儿交他带回教读。店主夫妻见他情意真诚,虽然舍不得幼儿远去,但又不得不允
。
那孩子天资聪颖,先生教过的书过目而不忘,加上他出身寒贫。能吃苦勤读,所以
学业大有长进。那客商又将往事一一讲给他听,但没有把店主即是他的生身父母告知。
后来,黄公子中了进士,当了府官,不久又升任贵州布政。
当时,江口一带十年九旱。艹秋芦溪素称“漏底溪”。一下雨,溪水横溢,冲激两
岸田园;天一放晴,又闹干旱,颗粒无收,百姓苦不堪言。黄布政这年回乡省亲,见状
非常痛心。回到任上,他立刻奏请朝廷,请求在江口艹秋芦溪下游筑陂,蓄水灌田,化
害为益。朝廷准奏并着他回乡主持建坡。黄布政在预算费用时,因算珠错拨了一只,结
果除了筑好南安陂外,还多了九百两银子。
怎么办?这事要摊到别人身上,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!但黄布政牢牢记住小时
候恩师教导的小客店店主一年后归还失银的故事,心想自己身为朝廷命官,更要正派,
不可贪心。多出来的银子正好用来修从江口到石庭的那条破烂不堪的小路。于是,把筑
陂工匠们留下铺路。这段路共九里,过往客人从此不再受那坎坷泥泞之苦。直到现在,
在莆田江口一带还留传着这个故事的民谚:打错一只铺九里。
--
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
※ 来源:.The unknown SPACE bbs.mit.edu.[FROM: 152.2.]